近日,广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广州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实现“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目标愿景,推动建设体现国际视野和广州特点的公园城市,助力广州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州,现就推进本市公园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加强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构建公园城市,厚植美丽广州生态底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城区、街区、社区、乡村地区环境品质,增强城市韧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满足和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公园城市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园城市均衡性和可及性。
2.坚持“三生”融合。依托市域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本底和国家植物园建设契机,着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城市健康永续发展和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实现人、城、园互动平衡、和谐共生共荣。
3.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森林、湿地、绿地、水系等蓝绿空间与体育健康、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自然教育等功能融合,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利民、绿色惠民、产业富民。
4.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
二、发展目标
以“公园城市”为目标,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发展任务和公园城市建设要求有机融合,推动绿色生态空间健康稳固,公园游憩网络贯通共享,生态服务价值融合多元,绿色低碳发展形成共识,构筑青山可感、碧水可亲、绿道可游、公园可享的大美广州公园城市格局。
到2025年,初步形成公园城市格局。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公园网络优化完善,公园服务与城市功能融合共享,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风尚。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500处,绿道达到4000公里,碧道达到1506公里,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公园连通比例达到70%,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林业园林碳汇能力年均增长16.5万吨/年。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公园城市。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优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成为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更加突显的国际大都市。全市公园不少于2000处,绿道不少于4500公里,碧道不少于2000公里,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2%,公园连通比例不低于80%,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主要任务
以城乡公园为基底,联动山水林田湖海资源要素,整合城区、街区、园区、社区等内部绿色空间,构筑全域公园城市格局,推动园城功能共融共享,实现公园城市美好人居。
(一)构筑全域公园城市格局
1.锚固绿色生态网络。保护建设以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市域生态空间网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统筹建设北部生态涵养、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沿海防护三大森林生态片区,有序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山林植被修补,强化水源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全域大森林格局。依托碧道、绿道、水鸟生态廊道和道路绿带,构建八条通山达海、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推进廊道综合治理与节点生态修复,发挥生物通廊、环境美化、休闲游憩等多重功能。加强珠江、流溪河、增江、东江等骨干江河的保护控制,整合沿线森林公园、湿地、山体丘陵、基塘系统等生态资源,共同营造高质量滨水空间。在中心城区外围,以绿道、碧道串联沿线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城市公园,建设城市生态翠环,打造广州最大尺度开敞空间。(责任部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
2.优化全域公园体系。统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城乡公园体系。重点提升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服务覆盖能力。结合城市更新,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公共建筑退线空间、街旁空地和高架桥底空间,按照每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社区公园、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口袋公园的标准,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补充完善并丰富城市公园类型。提升中心城区现状综合公园配套功能,推进外围城区综合公园选址建设。突出资源特色,面向不同年龄段需求,规划建设一系列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专类公园。探索建设类型多样的郊野公园。联动郊野地区森林、湿地、古树、乡村、农业等资源,强化休闲游憩、体育健身、自然教育等设施配置与场景营造,完善郊野活动功能。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公园等海绵体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净化缓释作用,增强城市韧性。(责任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市水务局)
3.构建绿色连通网络。统筹现状绿道、碧道、登山步道、林荫路、古驿道等线性绿色空间,构建全域绿色慢行系统,擦亮广州绿道品牌。以“从家门口开启绿色生活”为目标,构筑通山达海绿道网络,贯通北、中、南三大地区,链接山、城、海资源要素。加强北部森林步道建设,统筹森林公园周边林场、景区、美丽乡村、森林小镇、古树群落等资源,实现森林公园与城乡资源互联互通。优化完善中心城区绿色网络,依托河涌、道路附属绿地、林荫路等线性绿色空间连通主要公园。启动城市生态翠环建设,构建百园环与慢行环,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多重功能,引领健康慢生活。打造南部滨海生态带,整合南沙滨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本底与人文资源节点,形成山海绿城涌共融的岸线空间。(责任部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水务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推动公园与城市融合发展
1.实现园城功能融合。激发公园活力,面向全年龄段人群需求,提供为老适老、儿童友好、吸引年青人的就近活动空间,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科教、露营、低碳等功能有机融合,实现公园城市可感、可知、可享、可用。
“公园+体育”,拓展体育休闲新空间。完善公园体育活动场地与健身设施,推进体育公园建设,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结合碧道、绿道、健身步道,建设满足群众不同场地诉求的多元化运动场地。“公园+文化”,擦亮自然文化新品牌。谋划“百年公园”,强化广府文化和岭南园林特色,加强乡土树种运用,全方位、多领域打造广州公园品牌,创新公园文化活动举办模式。“公园+旅游”,融合露营活动新需求。积极完善公园的家庭露营、亲子徒步等旅游功能,营造更丰富的自然体验和更多元的功能活动,引导市民走向大山大水,提升绿色感知,拉动旅游内需消费。“公园+科教”,构建自然教育新体系。高标准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打造三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推动自然教育进社区、进公园、进学校、进景区。联动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发展以休闲旅游业、品牌活动项目、中小学研学实践、特色文创产品为主体的自然教育体系。“公园+低碳”,提升绿色生态新价值。提升森林、湿地、河流固碳潜力,构建林业园林碳汇监测网,开展增汇型森林经营,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抗性及恢复力。合理拓展立体绿化,多形式推动增绿增汇。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责任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监管局)
2.引领城园品质升级。以高品质公园和绿地建设,带动城区、街区、社区、乡村环境品质升级。推动城区林地开放使用。积极挖潜城区林地,完善活动设施配置,强化生态涵养和休闲功能结合,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街区宜人环境。大力推进林荫路、通学路建设,优化植物分层配置,完善道路设施、建筑立面等立体绿化配置,增加街区绿量。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附属绿地开放。完善附属绿地开放政策机制,加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集中布局,推动既有校区等公共服务设施错峰使用,探索有条件的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开放。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依托农业生态景观、风水林、古树名木、环村林带等生态基础,建设特色林荫路、乡村公园、乡村风水林,推进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责任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3.彰显岭南园林文化。严格保护城乡绿化风貌,保护和传承有地域特色的树木和公园,将独具特色的历史名园、古树名木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畴。尊重历史城区空间格局肌理,持续塑造越秀山-海珠广场传统轴线和燕岭公园-海心沙现代轴线地区的绿化形象,推进文化地标及周边绿化提升,激活文化空间。重视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公园对区域文化、历史艺术、自然教育等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引导。充分考虑岭南气候特征,加强常绿阔叶植物、观花观叶植物、棕榈科植物与岭南建筑结合,彰显自然艺术、精巧秀丽、务实兼蓄的岭南园林特色。创新策划花事文化活动,彰显花城风貌。(责任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四、“十四五”重点安排
聚焦山水资源和城乡公园的活力短板,着眼于“山”“水”“道”“园”四大要素,推动青山入城、碧水织城、绿道连城、千园融城四大行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公园城市格局。重点支持黄埔区、南沙区、从化区高标准规划,率先打造广州公园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
(一)青山入城行动
1.试点推动森林公园群。在白云、黄埔、天河交界地区,试点建设森林公园群,高标准提升帽峰山、天鹿湖、火炉山、凤凰山、龙眼洞等森林公园品质,并加强森林公园、古树群、美丽乡村等资源之间的森林步道建设,推动森林公园和城乡资源融合发展。(牵头部门:白云区政府、黄埔区政府、天河区政府、市林业园林局,配合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2.建设云山珠水绿廊绿楔。依托东濠涌、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乌涌、南岗涌完善六条连接白云山-帽峰山与珠江的绿楔,推进白云山-白云新城(市民广场)-白云站-珠江西航道绿廊和白云山-新市涌-夏茅涌-滘心涌-流溪河绿廊建设,加强山水联系,强化城区周边山体入城意象与感知。(牵头部门:白云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水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3.启动建设城市生态翠环。谋划新建10个公园,探索多途径营建绿色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就近休闲游憩需求。依托存量资源,新增慢行道60公里、改造提升30公里,实现翠环慢行贯通。(牵头部门:市林业园林局,配合部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政府、天河区政府、黄埔区政府、番禺区政府、海珠区政府、荔湾区政府、市体育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
(二)碧水织城行动
1.推动珠江沿岸“三道”全线贯通。推进珠江沿岸碧道建设,实现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的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全线贯通和两岸互通;建设10个精品公园,完成珠江沿岸绿化美化及适儿化改造建设,营造可畅行、可亲水、可共享的滨水空间,全面构建层级丰富的绿色空间体系。(牵头部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业园林局,配合部门:荔湾区政府、越秀区政府、白云区政府、天河区政府、黄埔区政府、番禺区政府、海珠区政府)
2.优化流溪河、增江画廊建设。以流溪河、增江为脉,贯通流溪河绿道、增江绿道,结合乡村振兴,整合沿线乡村、景区、公园、历史文化等资源。提升沿线周边小镇、公园等节点的环境品质,策划滨水活动,增设绿道,实现全线观览。(责任部门:从化区政府、花都区政府、白云区政府、增城区政府,配合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
3.加快建设滨海景观带。打造南沙滨海景观带,建设约50公里、宽20-100米的景观带,在满足生态与防洪需求的同时,增加城海互动空间。联动沿岸人文、自然、商服等资源节点,打造不同特色主题景观带,实现滨海岸线生态保护和休闲文旅业态的有机结合,支持有品质的滨海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牵头部门:南沙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4.谋划建设国际湾。通过推动湾区高端产业周边绿色空间和滨水空间的串联整合,提升城市功能活力,扮靓世界级海湾名片。依托规划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结合高端金融中心与科技园区布局,沿路、沿海打造20公里环湾绿链。重点串联现状公园空间,提升绿色空间的公共性与连续性,改善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和舒适性。(牵头部门:南沙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
(三)绿道连城行动
1.擦亮广州绿道品牌。持续完善绿道网络,提升绿道品质,拓展绿道功能,推进流溪河绿道、芙蓉嶂绿道、增江绿道、天麓湖绿道、莲花山绿道、滨海绿道六条主干绿道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提升,丰富多元化游憩体验,全市新增绿道126公里,提升绿道1000公里。(牵头部门:市林业园林局,配合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优化完善碧道建设。依托珠江生态岛链、风廊、水鸟走廊以及水岸系统治理,建设集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和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碧道网络,重点贯通珠江西航道、珠江后航道、海珠环岛路、番禺市桥水道、流溪河等沿线碧道,建成碧道网络1506公里。(牵头部门:市水务局,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3.完善林荫路体系。推进林荫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特色风貌林荫路20条以上,保护与延续城区大树遮荫的绿化风貌,依托冠大荫浓的树种,构建连续开放、绿树成荫的街巷网络。保障林荫路连续性和林荫覆盖率,维持林荫路树木的稳定与生长。(牵头部门:市林业园林局,配合部门:市交通运输局)
4.建设登山健身步道。依托市域山体资源,串联丰富的景观资源,打造城郊休闲体验、近郊山野健行、远郊极限探险的多功能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牵头部门: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体育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四)千园融城行动
1.多途径推进增园添绿。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实现公园均衡布局。推进自然公园整合优化,规划新增白云六片山、黄埔油麻山等7个森林公园和黄埔埔心湿地公园、南沙大虎山地质公园。依托番禺、黄埔、增城、从化等郊野资源,规划建设2个郊野公园和4个古树公园。大力提升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服务覆盖能力,新增社区公园不少于55个,新增口袋公园不少于200个。推进10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改建。(牵头部门: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
2.拓展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加强儿童友好型公园建设,推动市、区级儿童公园扩容提质和儿童游戏场地建设。加大力度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分年龄段增设儿童友好的户外运动、玩耍休憩场地和公共设施。推动城市广场、商业服务场地、公共服务场所、居住区内规划建设小规模儿童游憩活动空间,设置非动力小型游戏设施,提升社区儿童游憩场地的服务品质。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儿童友好改造,每区建设不少于1所区级儿童活动中心。(牵头部门: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妇联)
3.全力推进国家植物园建设。高效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及广州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推动国家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区、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构建“1+3+N”城园融合体系。(牵头部门: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
4.全面提升环境品质。提升珠江两岸、旅游景点、商业繁华地段、交通枢纽、城市主干道沿线和城郊结合部等环境品质,推进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深入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每年培育30个市级容貌品质社区,渐进式、持续性推动社区容貌品质全面提升。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建设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建设北部乡村旅游景观公路,将美丽乡村和生态景观串点连线成面。到2025年,100%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在公园绿地、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海绵小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成135个老旧小区改造。(牵头部门:各区政府,配合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五)示范区建设
1.推动黄埔区建设宜业宜居公园城市典范。以“一岸双轴三片”为核心引领黄埔区产城园融合创新发展,实现环境品质全面提升。推进绿道建设,率先启动城市生态翠环示范建设,构筑山水城林、都市乡野、林荫相接的绿道网络。依托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高标准打造鱼珠遗址公园等特色公园,加强居住地区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均衡配置,推动产业地区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特色营造,试点山体林地开放共享,创新郊野公园建设,完善城乡公园体系。以公园+未来生活、公园+未来产业、公园+未来技术,推动公园与城市、产业功能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吸引力。争取创建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中国避寒宜居地。(牵头部门:黄埔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
2.推动南沙区打造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标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和优质生态资源本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发展标杆。构建青山、碧水、田园、湿地、港湾等特色生态相融合的岭南水乡格局,以滨海景观带和国际湾为抓手,高品质规划建设蓝绿空间,推进滨海和滨河绿道建设,塑造现代滨海城市景观。全面提升城乡公园体系,建设1个城市公园,高标准配置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强化黄山鲁、十八罗汉山、大山乸森林公园保护利用,推进森林步道建设,营造可达可享的森林活动场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南沙湿地红树林专类园,推动南沙创建国家级湿地品牌,南沙十八涌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列入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助力南沙区打造一流的生态高地和自然教育基地。(牵头部门:南沙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
3.推动从化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齐备的山水林田湖要素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条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显著标识度的“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地、城乡融合新样板、绿色创新发展新城区。打造从化山林片区碳汇价值高地,加快碳汇林建设,实施山地地貌多样性保护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生境维育与修复,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等城镇化发展新路径。统筹建设森林公园群,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森林公园影响力。推动流溪河碧道贯通,整合沿线资源,适度增补城镇开发边界内公园绿地,提升服务覆盖水平。加快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镇与示范村,建设一批高质量岭南特色精品乡村。(牵头部门:从化区政府,配合部门:市林业园林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应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全市“一盘棋”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建立公园城市建设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能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聚焦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在重点功能平台、重要节点地区或滨水地区率先开展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多途径融资渠道,试点推进公园、绿道等附属设施管护引入社会资源开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强化公众参与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加强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强化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的舆论宣传,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形成社会发展共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公园城市建设。